找回密码
 轻松注册
热搜: 九江县 柴桑
查看: 1032|回复: 0

莫顿・亨特到底活了多少岁

[复制链接]

156

主题

516

回帖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5635

灌水之王最佳新人天蝎座

发表于 2014-12-22 22:22:4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彭志军 / 文

  莫顿·亨特,美国作家、教育学家、心理学家,其代表作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2014新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。文章开篇写道“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,虽然时隔五十七年,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”。后面又写道“我一时拿不定主意。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,但是自我出世以后,八年来我一直有病,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”。也就是说,57年前,作者已经8岁了。这么算下来,作者是在65岁时回忆童年经历所写,但参考配套辅导丛书《教材全解》便会发现,莫顿·亨特(1927~1983)年,享年56岁。
作者享年56岁,却在65岁时写下此文,9年的时间差,让人无法理解。针对这一情况,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几种分析。
  第一种情况是辅导用书印刷错误,教材甚是权威,也难免因一时疏忽而印刷错误,更何况是辅导书。按这个思路我翻阅了《中学英才教程》、《全品大讲坛》、《教材1+1》等众多参考书,却惊人的发现,对于作者的生卒日,它们达成了高度的统一。除辅导用书外,2013版的教材也直接采用了1983这一数字,只是2014版教材摒弃了这一说法。由此可排除印刷错误的可能。
  第二种情况是文章并非莫顿·亨特本人所写,而是死后由他人执笔。以当事人身份完成文章的创作。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少见。《红楼梦》的后半部分就相传为高鹗所作。至于为什么要冒用莫顿·亨特的名义来写,或许是莫顿临终委托,也或许是莫顿的崇拜者按捺不住发自心底的敬意。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,莫顿1983年去世这个事实是无法否定的,而本文按时间推算写于1992年,既然代笔,又怎会留下这么明显的错误。换言之,写成时隔47年,不是更能达到掩人耳目的效果吗?
  第三种情况是作者在1983年并没有死亡,而是改名换姓继续活在世间,并且文章就是作者自己所写。但新的问题来了,他为什么要改名换姓呢,细心研究会发现,这或许跟他的身份有关,他曾做过空军飞行员,二战时期,还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,所以完全有可能是应美国政府的要求被派去德国进行间谍活动,为更好的完成任务,美国官方宣布他1983年就去世了,就此隐瞒了莫顿·亨特的真实身份,而莫顿·亨特在战场上出生入死,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,间谍活动回国后,也不想再踏入世俗纷争,甘愿选择隐姓埋名的晚年生活,而他真实的去世时间是1998年,所以莫顿·亨特并非(1927~1983),而是(1927~1998),目前,这一结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可。
  有了以上分析,作者的年龄问题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回答,当我准备收官,再次翻开课本品读作品时,文章下方的一行注解让我触目惊心,“选自《当代少年》1988年第一期”。难道作品并非1992年所写。课文注解再次否定了前面的推断。但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些猜想的,莫顿·亨特享年71岁,并非56岁,文章确实出自莫顿本人笔下,但一定不是1992年所写,最大的可能是作者因为某种特定原因,有意或无意的用错了间隔时间,“时隔57年”并不成立。而出于对作者的尊重,我们在引用文章的同时,没有就写作时间问题做过多的推敲。
  世间万物,很多东西是没有定论的,但钻研探究的精神,值得我们去坚守和发扬。